|
警惕生活中的“毒害”空间受限空间事故往往被人们认为只会在工厂和企业中发生,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然而,生活中受限空间事故屡见不鲜。仅2023年近几月就发生数起事故,如: 事故一 2023年7月18日,陕西省渭南合阳县两人先后被困地窖。据了解,先是七旬老人下地窖捡东西不慎晕倒昏迷,第二人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直接下窖施救,同样晕倒;最终七旬老人经抢救无效身亡。 事故二 2023年7月10日,云南省永善县溪洛渡街道富庆村村民在自行清理畜禽粪污过程中,被困畜禽粪污溢流池,包括其父在内的5人先后进入池中施救,但一同被困,最终6人不幸身亡。 事故三 2023年7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新甲乡多甲村上屯村民不慎跌落化粪池内,导致被困,不幸遇难。 事故四 2023年5月1日,江西省于都县1名村民在自家果园肥料池检查时,由于沼气中毒晕倒,随后其亲属5人施救不当相继中毒,共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 生命只有一次,危险却无处不在。这些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受限空间事故并非事不关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受限空间事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以保障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一 什么是受限空间 《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0871-2022)中受限空间定义为进出受限,通风不良,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或缺氧,对进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注:包括反应器、塔、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以及地下室、窨井、坑(池)、管沟或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中则将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定义为有限空间。 无论是受限空间还是有限空间,其实含义相同,在生活中可以将其视为同一类空间。 二 生活中的受限空间及其潜在的危险 生活中很多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所,其实都可以视为受限空间,如地下受限空间(如地窖、涵洞、地坑、污水井、电力井、热力井、燃气井、通信井、沼气池、化粪池、污水池、下水道等);地上受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腌渍池、粮仓、料仓等)。这些场所最常见的风险是中毒、缺氧窒息、火灾爆炸等。 下面列举一些较为常见的受限空间进行分析。 1 地窖 地窖如果存有酒类、油桶、燃料罐、液化石油气罐等易燃液体,如果这些储存容器泄漏或破损,有可能导致易燃气体积聚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如烟头、静电等)发生火灾爆炸。 地窖如果存有腌制食品或食材,潮湿、通风不良可能导致食物或有机物腐败,产生有毒易燃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导致人员中毒窒息或火灾爆炸。 2 污水井或污水池 污水井或污水池是将收集和排放废水的通道,通常位于地下。污水井或污水池中腐烂的有机废物和废水的降解会产生可燃有毒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在污水井或污水池内可能会积聚,暴露在这些有害气体中可能导致中毒窒息;还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持续积聚至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如烟头、静电等)发生火灾爆炸。 此外由于污水井或污水池中微生物的分解和消耗氧气的作用,污水井或污水池通常是缺氧环境。因此,如果缺乏充足的氧气供应,在其中工作或停留时间过长时,人体可能会出现缺氧症状,例如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 3 沼气池、化粪池 沼气池、化粪池是用于储存和处理有机废料的设施。沼气池、化粪池中有机废料(如粪便、植物残渣等)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发酵,产生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氮气、氢气及硫化氢等气体,可能引发中毒或缺氧窒息。此外,如果沼气持续积聚,可能到达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如烟头、静电等)引发火灾或爆炸。 4 酒糟池、发酵池、腌渍池 酒糟池、发酵池和腌渍池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造。由于酒糟池、发酵池和腌渍池发酵过程会产生有毒易燃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乙醇等,可能引发中毒或缺氧窒息;如果气体持续积聚,可能到达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如烟头、静电等)引发火灾或爆炸。 5 粮仓、料仓 粮仓和料仓是用于储存和管理粮食、饲料和其他散装物料的设施。粮仓和料仓中粮食或料物的处理和储存可能导致粉尘积聚,当粉尘达到可燃浓度并与点火源接触时,可能引发粉尘爆炸。此外,在关闭或不良通风的粮仓或料仓中,如有储存的谷物大量塌方,可能导致缺氧或过量的有害气体积聚,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磷化氢等,导致人员中毒窒息。 三 应该怎么做? 1 先通风,再测试,后进入 在进入地窖等受限空间前,首先进行数小时自然通风(有条件尽量安装通风系统),然后采用蜡烛等测试空间内氧气是否充足(有条件尽量采用气体检测报警器),确保安全之后再进入。 2 设置围挡和警示牌 在生活中常见受限空间的入口周围设置坚固的围挡和警示牌,一方面提供物理屏障,阻止孩童等进入危险区域;另一方面提醒人们注意此处存在危险。 3 避免单独进入 尽可能保证一人在外等候,如果发生意外情况,能够互相帮助并及时寻求救援。 4 听到呼救先报警,等待专业人士救援 在救援他人之前,应首先保障自身安全,报警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如果缺乏专业培训或适当装备,切勿轻率地尝试救援,否则可能“救人不成反遇难”。 5 宣传警示要到位 建议监管部门制作简单易懂的宣传警示标语、海报、手册、短视频等,通过真实案例或者故事情节,向群众展示受限空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